吉祥访新闻中心吉祥访官网 News
发挥行业特色高校教育强国建设重要作用
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,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。行业特色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“双一流”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要以习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,在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中发挥重要作用,努力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,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和生力军,在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作出积极贡献。 建设教育强国,龙头是高等教育。行业特色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阵,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。行业特色高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都对各自依托的行业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综合来看,行业特色高校首先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,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使命,同时又具有服务行业的特性,要对接产业需求,服务行业发展。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深入发展,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行业特色高校,应当主动超前布局,坚持系统观念,全面审视发展形势,找准办学方位,准确把握新使命,以高质量的人才和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。中国矿业大学以国家能源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,加快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,积极回答能源革命、“双碳”战略等时代课题,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出贡献。 人才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。行业特色高校涉及矿业、地质、石油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诸多行业,其中很多属于艰苦行业,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,行业发展面临着人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,以及领军人才、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。新形势下,行业特色高校要更好担负起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任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。 行业特色高校要立足“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”,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积极构建新时代铸魂育人工作体系,加强学生行业教育,引导学生到基层感受行业发展的辉煌成就,自觉增强扎根行业、奉献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要紧跟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,积极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“两张皮”的难题,大力推进科教融汇、产教融合,发挥好高水平大学、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水平企业的协同育人效应,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,不断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。要紧贴行业创新型人才需求,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行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,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,加强实践教学环节,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,切实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。 学科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。优势特色学科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立校之本、兴校之源,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。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,对于建设教育强国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 行业特色高校要立足行业、找准定位、突出重点,坚持有所为、有所不为,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比较优势,集中力量建设好与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优势学科,不断推动高峰、高原学科提档升级,将学校的特色品牌做大做优做强。要想国家之所想、急国家之所急、应国家之所需,让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“小逻辑”服从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大需求”,根据行业发展的新方向、新趋势、新变化,以质量、贡献为导向,动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,促进学科链与人才链、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、深度融合。此外,随着行业现代化进程深入推进,要深刻认识和把握“新兴、交叉、融合”的学科建设发展趋势,积极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,形成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集聚效应。 科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。近年来,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,但不少行业大而不强、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,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、“卡脖子”风险依然存在。长期以来,行业特色高校已经成为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,在助力行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使命重大。 行业特色高校要依托办学特色优势,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,加强与行业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对接,不断凝练特色科研方向,以特色凸显优势,以特色引领创新,以特色驱动发展,努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,成为行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和开拓者。要围绕制约行业发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,扎实开展基础性、原创性问题研究,推动实现更多“从0到1”的原创性突破,切实让科技创新这个“关键变量”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要加强有组织科研,推进国家实验室、前沿科学中心等的建设,最大限度发挥学科资源、科研力量和高层次人才等优势资源的协同效应,加强对行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、前沿引领技术、颠覆性技术的科技攻关,积极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。 国际合作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。行业特色高校很多主干优势学科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甚至领先水平,在全球高校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。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,不断加强国际化办学,是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,也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。 行业特色高校要统筹做好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两篇大文章,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边机构的合作,有效利用国际高校、科研院所的资源和力量,吸收借鉴先进办学理念,拓展开放办学的广度与深度,提升国际交流的层次与水平。要大力推进“留学中国”品牌建设,不断完善留学服务体系,提高生源质量、培养质量,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中国经验、发出中国声音。此外,要积极主动服务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、国际交流活跃、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广泛等优势,强化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协同合作,瞄准“一带一路”中具有前瞻性、现实性的问题,发挥好先行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。